厚壳貽貝

Mytilus crassitesta   Lischke
   

  9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貝壳呈楔形,较前种大而厚。壳頂尖细,位于壳的最前端。腹缘略直;背綠与腹緣在壳頂构成30°角向后上方延伸,約至背緣中部再向后下方延伸,故整个背緣形成一弧形,小的个体,背角明显,弯曲度大;而老的个体,背角极不明显。貝壳后緣圆。壳面由壳頂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,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分,上部寬大而斜向背緣;下部小而弯向腹緣,故两壳閉合时在腹面构成一菱形平面。生长紋明显但不規則。足絲孔狹隘。壳表呈棕黑色,頂部常被磨損而显露白色。
貝壳內面呈灰蓝色,具珍珠光泽。由背部韌带末端向下,繞壳后緣至腹綠末端有一寬灰黑色边緣。壳表的壳皮繞壳緣捲向內緣形成一紅褐色狭緣。外套痕及閉壳肌痕皆极清晰,形状与前种相似。壳頂具有2个不发达的主齿,有些个体在主齿的前方又有2-4、5个小鋸齿。韌带褐色,約为体长的1/2。
外套缘具有分枝状的触手,生殖腺成熟时外套壁較厚。足微扁,呈棒状。足絲淡褐色,較粗硬。
标本测量 壳高(毫米) 80.3 72.0 62.4 58.4 55.3
壳长(毫米) 190.0 159.5 13 6.9 120,5 108.o
壳寬(毫米) 65.0 59.0 46.8 41.0 38.2

生物学

在我国沿海以大連及浙江之漁山列島产量最高。它們多以足絲相互固着在較开暢之海中的岩石上生活,分布水层一般較貽貝深,在我国北部沿海多在約20米深的水中釆到;在浙江漁山,一般自高潮綫以下至水深16米左右都有分布,尤以低潮綫附近到水深8-10米处分布最密,且个体也較大。生长速度随地区而各不同,一般在潮流通暢的地方生长速度較快,即在同样壳高的个体中,其肉貭部的大小亦因地而异,总之在經常有浪花冲击的岩石地带生长較好。雌雄异体,生殖甥在日本明石是从3月下旬到5月中旬,朝鮮釜山是1-6月間,在我国大約是在夏季。

国外分布

本种仅发現于日本海,在日本海以青森、明石、长崎及朝鮮的釜山为最多;

国内分布

本种发現于我国的黄、渤海及东海

经济意义

这种貽貝不仅个体大,肉味鮮美,营养丰富,而且在我国的产量也极高,据1956年象山水产站統計,自然生长的年产約10万斤淡菜干,1958年嵊泗县水产局报导,以人工养殖(投石法),每一亩礁石可产200担貽貝,折合干貽貝1400斤,所以这种貽貝的发展前途是很可观的。肉除鮮食外,可做千制品淡荣,或胎貝油、罐头等,貝壳可烧石灰或做附着基,足絲可做紡織品的原料。

标本信息

模式标本产地 日本海。
标本采集地 辽宁:海洋島,小长山,大連;山东:大欽島,蓬萊湾子口,烟台,成山头,俚島,青島;浙江:山,苗子湖,青滨,朱家尖,漁山列島:福建:平潭,廈門。